领导干部如何坚定信仰?杨善洲用行动"响亮"诠释
——读《党员干部楷模杨善洲》有感
 

 2011-06-24   人民网   


  从30年前《人民日报》首次刊发题为《他带头不搞特殊化》的报道,到1982年《人民日报》又一次以头版报道《公仆的正气》,再到1989、1997、1999、2003、2011年《人民日报》的持续追踪报道,以及新出版的《党员干部楷模杨善洲》,我一口气读完杨老的事迹,感动之余,陷入沉思。在历史巨变中,杨善洲以自己的行动响亮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如何用“一辈子”来坚守“爱党为党”的坚定信仰,有力地诠释了一个领导干部如何在与时代共进中始终保持“爱民为民”的先进本色。

  权为民所用。正如杨善洲同志所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他担任地委书记后,组织部门按照政策为他家人办理“农转非”,他闻讯后坚决要求撤销。大女儿辍学回家务农,乡卫生所、供销社让她去工作,杨善洲不同意。他的妻子和大女儿也因此一辈子都在农村刨土取食。小女儿从学校回家,杨善洲明明一个人坐小车,也不让小女儿搭他的顺风车,而是让她自己坐公交车回家。这就是杨善洲的“冷酷无情”、“公而忘私”。在面对公与私的抉择时,他始终不搞“特殊化”,一辈子把好“后门”。然而,他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前门”却随时敞开。当他了解到有科技人员和农村老教师的家属在农村,生活困难,就主动要求有关部门及时为他们办理了“农转非”,帮助科技人员和农村老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杨善洲以自己的无私情怀、高尚境界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权力观”,也为年轻党员立言修身、干事创业树立了良好的标杆。

  情为民所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杨善洲的“情”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里、化在行动上。作为领导干部,杨善洲的工资不低,可他家的房曾经是全村最差的,年久失修的房屋漏雨,无钱维修,他就把身上仅有的30元钱寄回家,让家人“先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就先接一下,实在不行就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他的钱,大多“散”给了缺衣少被的群众、缺种子牲口的生产队。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杨善洲的“情”,还体现在他始终把根扎在基层,把心留给群众。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他大部分时间都顶个草帽、穿双草鞋在乡下跑,和群众同吃同住、犁田耙地,了解民生疾苦。杨善洲以对群众的满腔热爱、真挚关怀诠释了一个党员干部的“民本观”,也给年轻党员上了一堂丰富而生动的党课。

  利为民所谋。杨善洲的“利”是人民的利、国家的利,是大写的利。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投身莽莽荒山,坚持植树造林,不顾年事已高,克服高寒艰苦,一干就是22年。哪怕是摔到手脚严重受伤骨折,需要使用拐杖,也丝毫阻挡不了杨善洲植树造林、造福一方的决心。杨善洲以满头华发,换来了家乡的满目青山。22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带来大亮山5.6万亩、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的人工林。当82岁的杨善洲把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当地县政府决定奖励他10万元时,他当场谢绝。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保山市奖励的20万元,却捐出16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仅余4万元留给他一生愧疚的老伴。有人笑他算了一笔“糊涂账”,他说:“作为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光想着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这就是杨善洲的大“利”。他以一颗赤热的爱民之心、坚定的理想信念演绎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利观”,引导后来者要把为民谋福祉作为爱党兴党的落脚点。

  根扎得越深,枝叶才会越繁茂。正是因为千千万万杨善洲式共产党员深深根植于人民,党的90载光辉历程才会如此绚丽夺目、波澜壮阔。只有更多的后来者继承和弘扬这种宝贵品质和优良作风,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才会彰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

[责任编辑:刘发平]
2011-07-05
2011-07-05
2011-07-05
2011-07-01
2011-07-01
2011-06-30
2011-06-28
2011-06-30
2011-06-30
2011-06-20
主管单位: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组织部
主办单位:巴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地址:新疆库尔勒市文化路
电话:0996-2276395 传真:0996-22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