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书记”造福一方  若羌百姓点赞一片
——记巴州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若羌县委原书记张亚平
 

 2015-10-21      巴州党委组织部


张亚平(1952—— 

出生于新疆伊犁霍城,祖籍山东肥城,1974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巴州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20004月,担任若羌县委书记后,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大力发展红枣富民产业,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使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经济社会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县初步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纸调令赴楼兰  八年耕耘创新篇

 

2000年4月,曾在县委副书记岗位工作7年,又在州委部门正县级岗位上工作6年的张亚平,服从组织安排,离开条件优越的州委机关,来到艰苦边远五类地区的若羌县担任县委书记。有人说,张亚平在这种情况下到若羌县工作不值得,是很吃亏的在这样艰苦的县,能陪这里的人民生活几年也是贡献。张亚平认为,自己作为党培养教育多年的领导干部,应该服从组织安排,不能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作为县委一班人的班长,他深知若羌改革发展稳定困难重重,担子很重。面对自然条件恶劣、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经济社会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等不利因素,他既没有为难,也没有安于现状,而是下定决心要和若羌人民一道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振兴若羌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若羌县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行政面积20.23万平方公里,是共和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县。若羌由塔里木盆地东部沙漠、罗布泊高温荒原、阿尔金山高寒山区三部分组成,境内除仅有的三处绿洲外,山区和荒漠面积占70%。县辖三镇五乡中,50%的乡镇地处阿尔金山高寒山区和罗布泊高温荒漠地区,距县城均在300500公里以上,是新疆南疆最为边远艰苦的五类地区。近十年来,年最少降水量仅3.3毫米,年最大蒸发量达3310毫米,年大风、沙尘、扬沙天气多达192天。有人曾悲观地认为若羌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消失的楼兰。对此,张亚平认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要用可行的目标,有效的措施,管用的机制,实现若羌绿洲生态明显改善和农牧民增收双赢,让若羌人民与全国人民同步步入小康,用实践证明,若羌不会成为第二个楼兰

上任后,他就一头扎进基层,在很短的时间内走遍了全县7个乡镇。经过深入调研,他与班子成员探讨若羌发展大计,理清了工作思路,并且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落实,在若羌一干就是八年。

经过调研,他凝炼和发扬了真诚团结,真抓实干,艰苦奋斗,争创一流若羌精神,确立了强化绿洲生态,狠抓水电交通,开发矿业旅游,融合发展富民强县的总体思路,提出并全面实施了红枣产业发展、塔东重镇建设两大战略,促进了罗布泊钾盐、塔东油气、阿尔金山矿业旅游三大开发,开创了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新局面。

 

认准红枣不放松  产业调整成典范

 

张亚平看到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局面,看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苦,虽然心里很着急,但没有急于决策,也没有去新官三把火对事关老百姓的事,我小心翼翼、胆战心惊,生怕搞不好,会成为人民的罪人。若羌的许多干部,对张亚平就职演说中的这句话记忆犹新。正是心存对百姓的敬畏,张亚平才能经常进农家门听百姓心声,作决策时也都情系百姓。

若羌干旱少雨、多风扬沙的恶劣自然环境,使得此前农民长期选择种植小麦、棉花等农作物,价格持续走低,大部分群众的生活始终富不起来。每年4月份的倒春寒,农作物和梨、桃、杏、苹果等传统林果业都会受天气影响,很多时候,遇到天气降温或沙尘暴,就会让农民一年的希望化为泡影。如何让群众快速富起来,如何找到一条持续发展的若羌路,成为张亚平每天萦绕在脑海中的头等大事。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作物都从他的思域中淘汰出局,他想,如果有一种作物既能适合若羌生长,能让当地农民致富,又能改善生态环境,这该有多好啊!渐渐地,红枣出现在了张亚平的眼前。经过调研,张亚平发现,枣树既有天生的懒症:枣树起得晚,睡得早。四月风暴和倒春寒来袭,这是其他果树的大劫,而枣树还在沉睡;四五月间,其他果树花期就几天,风暴一来扫荡所剩无几,而枣树萌芽晚,花期长,不但能够躲过每年45月的大风、倒春寒袭扰,而且枣树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枣树还有顽强的韧劲:枣树一旦开始萌芽,生命力极为顽强,属无限花序,花期长达五六十天,即使遇到大风侵袭,也要结够足够的果实才肯罢休。张亚平感到:枣树的自然特性简直可以说是大自然为若羌量身定制!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思考,张亚平发现,中国著名枣区都在北纬35°-42°,海拔1200米以下的地区。若羌北纬39°,海拔800米,气温高,光照足,这在全国独有,枣树耐干旱、耐贫瘠,又有防风固沙作用,用水量是传统作物、传统果树的70%,还有关键的一点:枣树是国家林业局专家认可的退耕还林树种,是经济生态的先锋树种!

张亚平开始大量查阅资料,到处向专家求取红枣经。红枣是中国的传统名优特产树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红枣滋补养生功效在民间广为流传,被誉为百果之王,认可度极高,早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如果种植红枣,市场认可度高、打开销路比较容易,而且当时沿海地区300克包装的优质红枣已经卖到几十块钱。各种资料表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红枣是少有的不受国外冲击的农产品。——张亚平眼中的红枣致富路越来越清晰。

红枣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产业在本世纪初对于若羌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产业,在新疆除哈密五堡以外,1000亩以上整装红枣几乎没有,在若羌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疆率先发展红枣产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过去虽然也零星种植过红枣,做过枣棉、枣粮间作的尝试,也做过八五种桑、九五养蚕的尝试,还种植过巴旦木、香梨等,但都没有形成规模,最后不了了之。现在,把红枣当做一种产业,短时间内难以出成果,尤其前三年不被理解,风险大,压力大。这些压力,使张亚平对发展红枣产业的构想更加深入细致,他也需要深思熟虑。

2001年春节,张亚平是在办公室度过的,从大年初二开始伏案撰写《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纲要》。张亚平边写边思索,怎样才能让农民一听就懂,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怎么干。当年2月,若羌县委六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纲要》。看到《纲要》文稿,不论机关干部还是村干部,明显感觉这份文件与平时看到的公文很不一样,因为这份《纲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为什么种红枣、怎么种红枣、计划是什么、大家怎么干、责任怎么落实,都用最实在、最细致、最通俗、最详尽、最具操作性的话语讲清楚、说明白,并且配有图片、表格提升理解力。大家读起来一目了然,《纲要》迅速在参会人员中产生共鸣,很多人都自觉当起了红枣宣传员。

《纲要》在会后印发了,干部的心劲起来了。张亚平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睁眼闭眼都似乎是铺天盖地的红枣林,两年时间将红枣发展到三百万株的目标开始付诸实践,他要用红色风暴抵抗沙尘暴,用红枣富民工程开辟农民的致富路!

200147,若羌县遭受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沙尘暴侵袭,一名来不及躲避的民工不幸遇难,当地农作物遭受严重摧残,小麦、棉花七零八落,林果业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梨、桃、杏、苹果等正在开花的传统林果当年全部绝收,许多群众心如滴血、嚎啕大哭……

张亚平带领干部调查灾情、救助和慰问群众时,发现当年大面积种植的枣树境况出乎意料的好,休眠期的枣树当时还没有发芽,之前的判断有了事实的佐证。陪同张亚平调查灾情的一名干部忍不住激动之情:张书记,我们的红枣种对了!张亚平一面为红枣的卓越表现感到欣慰,一面下定决心:不让群众再流泪,红枣产业要腾飞。

红枣产业既是民生之路,也是生态之路。针对若羌脆弱的生态环境,张亚平领导四套班子,作出了关于生态建设的部署,提出了以打造塔东精美绿洲和建设生态园林县城为目标,绿洲外围以保护天然植被自然修复为主的生态体系,维持上千年长久效益;农田外围建设以胡杨、沙枣为主的防护林网,形成200年以上的长期效益;农田内发展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和生态林,形成70—80年不更新的中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人居区广泛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向花园式城市迈进。

要想突破农民固有观念,把红枣产业做大做强,之前没有成功案例可循。如何把科学预判与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张亚平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有人对张亚平说,你搞红枣产业,没有三年五载是不会成功的,不如搞一些马上看得到的事情,将来个人也有一个好的结果。张亚平认为,决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做这种个人得实惠,群众招实祸的事情。

张亚平深知,我们党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是难得的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纵深推进,若羌县已成为优势资源战略的抢滩热点地区。他坚信,有了天时地利,关键要靠人去闯出一片天。认准了红枣这条路,就不能错失良机。作为县委书记,他敢于担当,主动担任了八年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和防治枣树病虫害领导小组组长,把决策和实施这个产业的责任及风险都承担在自己身上,让班子其他成员更放手大胆工作。面对恶劣自然环境,他迎难而上,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难题;面对部分干部群众畏难情绪,他真诚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对于外界个别指责和非议,则坚持忍耐,矢志不渝加快红枣产业发展,用取信于民的成果赢得理解和支持。

产业结构调整难在观念,也难在自然条件的禀赋、战略机遇的把握。历史上,不论是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业,还是葡萄、杏子、巴旦木等传统林果业,种植的地域和产业沿袭无一不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逐渐形成,然而若羌县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在新疆从无到有、在全国人有我优’’’的产业格局。由于若羌率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功发展红枣产业,2004年底,自治区党委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首次对发展红枣产业给予充分肯定,由此加快了红枣产业在塔里木盆地蓬勃发展,新疆枣成为内地红枣市场的抢手货。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张亚平团结带领党员干部队伍,引领若羌人民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一条农民增收致富之路、一条生态建设之路、一条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典范之路,这条典范之路走得准、走得快、走得好。

 

党员干部是关键  上下齐心闯难关

 

万事开头难。以若羌红枣产业今天的辉煌来看,我们难以体会到当时推进红枣战略中的重重困难。

创业富民的道路上,即便是迈出一小步,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虽然发展红枣产业的目标清清楚楚,尽快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虽然红枣富民工程的目的明明白白,就是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但是,在最初的推进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与抵触。这些阻力有的是一些农民群众观念滞后、一些干部作风不实等诸多因素,阻力的来源就是红枣产业的直接受益者农民群众。最初,林业部门向群众宣传动员种红枣,有不少农民用之前失败的案例反驳干部,你们以前叫我们种苹果,后面又要种梨树,杏子、葡萄、巴旦木都种过,但是春天一阵风吹掉花,我们农民瞅着树叶子干瞪眼。九八年,我们也搞过红枣产业发展年,后来证明也不行,最后种了又拔、拔了又种,你们现在让种啥,我们偏不种……”就这样,最初的几次宣传会,往往在哄笑声、嘲笑声中尴尬落幕。

农民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有抵触情绪,县里组织机关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动员一些社会力量,包村包户去帮农民种枣树。白天干部一身泥、一身汗,第二天到地头一看,不少枣树的苗子都没了,被农民趁夜连根拔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群众为何不理解,张亚平认真找原因。群众思想不通,对种枣树有抵触情绪,不过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根子是在我们干部身上!调整种植结构,有时即便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但结果事与愿违,损害了群众利益,伤了民心,老百姓怎么可能没有怨气?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埋怨群众,而是检讨自己,老老实实到群众中去,实实在在地把道理讲清楚,现在首要的是要帮农民算账,讲清楚为什么种红枣,种了红枣能得到什么好处,用真心赢得信任。

张亚平带头帮农民算账,他经常到农家小炕、田间地头拉家常:就拿我们祖祖辈辈种的麦子来说,一亩地也就是400元,扣除300元的投入,真正落在手里的,不过100元左右。红枣就算一公斤只卖5块钱,一亩地收150200公斤,你算算是多少钱?其实远不止这个数。铁干里克乡的郭凯三亩地收入去年是近万元,他的投入才600元。再说了,种红枣不仅是养活一辈人的事,我们的娃娃、娃娃的娃娃,几代人都受益……”

他用朴实的话语帮农民算账,理越辩越清,账越算越明。那段时间,若羌县各级干部全动员,走乡进村,挨家挨户去算账,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县委也安排在各乡村主干道刷写宣传标语,要想住上小康房,红枣树上有银行”“致富道路有多少,若羌首选是红枣”“今天我种枣,明天枣养我”“精心管护前三年,枣树肯定挣大钱”…… 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渐渐得到了群众的理解。这些过目不忘、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号,随着帮农民算账的干部队伍,一起走进了农民的心里。

群众发动起来了,只是走出万里长征第一步。张亚平认为,红枣苗要长成摇钱树,需要长期下功夫。他把红枣富民工程作为干部培养锻炼的主战场,以实践促进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

张亚平带头学技术,走哪学哪、虚心好问,办公室里摆满了红枣书籍,还有琳琅满目的红枣产品和红枣工具。由于长年累月在基层组织指导实施红枣产业发展,张亚平满脑子装的都是红枣,每天念叨的都是红枣,会上讲红枣、工作谈红枣、调研看红枣、下地修枣树,时时处处说红枣,成为张亚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田间地头,他躬身实践、率先垂范,成了种植技术、管理方面的红枣专家。他还组织干部走出去考察学习、请教借鉴,请进来结合实际研讨交流,与河南、河北、山西一流红枣专家成为了好朋友。由于八年的红枣学习实践,2008年,张亚平被自治区有关部门聘为红枣林果首席专家。

他先后30余次把县委中心组学习地点从会议室迁移到红枣园,对红枣每个阶段的关键技术进行学习,学习人员从县级干部扩大到科级干部,强化了领导干部驾驭红枣产业发展的能力。为把全县干部培养成本职岗位能力强、支农服务技能强双强型干部,他在全县推行了红枣实用技能素质工程,几年来共培训干部658200余人次,并经常组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红枣技能实践活动,使全县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强化宗旨意识,加深了与各族人民群众的情感。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张亚平认为,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事业中率先作为,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干部下乡支农,带领农民种好管好红枣。张亚平反复对干部讲,干部是干事创业的关键,在若羌,干部不懂红枣技术,支农就是不合格的。他亲自和干部集体谈话:熟知掌握创新枣树栽培技术是若羌共产党员支持农业、关心农民的基本功,是若羌各族农民朋友快速长久致富的看家本领。为此,他始终坚持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针,根据枣树生长的不同季节,长年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帮助枣农开展红枣种植、施肥、修剪等科技管护活动,仅2007年全县干部职工就人均帮扶农户修剪管护结果枣树700余株,按每株枣树修剪后增收5元钱计算,干部职工人均支农增收3500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支农惠农。张亚平说:若羌的干部,每人都有一套枣树修剪工具,下乡时随身带着,几乎随便拿出一个来,都能嫁接、修剪、讲技术,许多干部不怕苦、特别能吃苦……”

在张亚平的言传身教下,若羌县各族党员干部在红枣产业发展中,身先士卒,忠实践行群众路线,成为干部学习的楷模。县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宣传和发动,打消农民疑虑;科技人员以严谨扎实的作风,精心编撰了通俗易懂的《若羌红枣栽培技术规程》等技术资料,并积极指导农民按照农业四化要求,认真开展红枣定植、修剪等管护工作;乡镇干部、农口干部都把给农民调配、分配最优质枣苗当成自己的头等职责,县领导亲自赴内地调苗,各级干部在田间与农民一道顶风沙、冒酷暑扛杆指挥种植;广大机关干部由最初的旁观议论到思想统一、宣传发动和整体参与红枣管护。通过红枣产业实践活动,若羌县各族干部亲身体验了农民群众的艰辛和困难,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和锻炼,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以往的大哄大嗡下农村,支农不知如何干,站在地边看一看到现在的下地带着农民干、组织农民干、干给农民看;以往农民对干部下乡避之不及,现在他们把干部当作致富的带头人、领路人,主动找干部、盼干部,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许多基层干部被群众称为长在红枣地里的干部”“给红枣站岗的书记”“不怕自己挨冻却担心枣树苗冻坏的干部”……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张亚平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生态建设支撑经济建设,历经红枣种植三大战役红枣管理三大战役,认真地抓好产业发展每个阶段的细节,突破了若羌红枣产业苗木选育、科学栽植、幼树抚育、品种选择、越冬保有、施肥培育、整形修剪、品种优化、病害防治、优质丰产十大难关,使红枣产业步入了超常规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政策落地才有效  求真务实是高招

 

张亚平明白,好的产业要用好的政策来推动。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至2005年,在张亚平亲自指挥下,以若羌县委和县委办公室名义印发的文件中,关于红枣产业的就有43个,涉及做大做强红枣产业、科学管理、产业化经营等多个方面,很多文件配有图文图表,既是政策引导,也是红枣实用百科全书,对发展红枣产业、做实做细红枣文章奠定了政策依据。

张亚平认为,红枣产业是若羌的富民产业,有了好的政策,还必须用好的作风才能打造成功。他说:这来不得半点虚假,幼小的枣树苗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干部不能用求真务实的好作风,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来做这项事业,就会出现大哄大嗡两三年,最终是劳民伤财。尽管我们的决策是科学正确的,如果没有务实的作风,科学的方法,周密的组织,数年如一日的解决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细节的问题,最后也会成为一场劳民伤财的灾难。

有人说,张亚平对枣树比自己的亲儿子还要亲。张亚平说:别看小小的枣树,他能解决若羌生态改善、减轻风沙灾害和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大问题,说我对枣树比亲儿子还要亲也是说到点子上了,我们的干部对枣树的感情,也倾诉了我们对党对祖国对我们若羌各族人民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忠诚的品质。

张亚平始终坚持发展红枣产业为农民,发展红枣产业靠农民,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的执政理念。他依靠科技致力于红枣产业发展,把红枣产业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他认为农民群众掌握了技能,不仅能解决温饱,而且能成为振兴中华的宝贵人才资源。他经常带着红枣修剪工具深入田间地头,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投身红枣产业发展,并组织科技、林业、农业等部门,加大了对科技素质强、生产技能强、市场意识强、经营能力强四强型枣农培训力度,使农民真正成为了红枣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同时,配合好政策,他还大力实施红枣产业脱贫,实用技能致富工程,经常性地组织干部深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实现了从过去单纯的送温暖为重点的扶贫帮困,到现在不仅送温暖,而且还送思想观念、送实用工具、送实用技术等扶贫帮困的转变,使干部长期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

当时,若羌农民经常能在红枣地里见到张亚平带着帽子的熟悉身影,许多干部都知道,张书记两天不到红枣地,心里就不踏实。书记经常去红枣地,干部们就主动抓落实。好的政策以好的作风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为全县农牧民争取兑现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2174万元、《红枣产业发展纲要》奖励资金及考核奖励金338.6万元。若羌红枣产业的成功,原来大片的不毛之地成为宝地,各族群众开荒种枣的积极性高涨,为此,2006年,县委专门下发文件,在集体土地上开荒种植的枣园,按20%比例留给集体;在国有土地上开荒种植的枣园,按20%比例交给县里,为安置无地少地的基本农户和扶贫帮困,创造了坚实的条件。

那时,若羌财政很困难,张亚平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电力、改善供水供暖、改善技术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搞好生态建设等方面。在他的安排部署下,该县山口水电站、中小学教学楼、3个安居住宅小区、城市绿化、供电供水供暖、图书馆、文化馆、道路等一批涉及民生的建设项目相继竣工,农村通村柏油路,U形防渗渠全面形成网络体系,而他在离开若羌前仍和大家在没有空调的危旧办公楼内上班。

20079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在若羌调研时对张亚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一把手的工作作风、方法能带动和影响一个班子,张亚平能始终为人民着想,不管是一个省还是一个县能够有这样一个好领导,这是人民群众的福气。

 

各族群众共奋斗  互帮互助共繁荣

 

在新疆,民族团结是基石。对于生在新疆,长在新疆的张亚平来说,他更加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没有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谈何发展。

他以身作则,带头说民族团结的话,做民族团结的事。他的搭档,时任若羌县委副书记、县长的牙生·阿不都热依木是这样评价张亚平的:我是20023月从州直部门调任若羌县任县长的,我很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好班长,这样自己也能够也能够甩开膀子干一番事业。张亚平经常感慨: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推进红枣产业的道路上,牙生同志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和牙生同志团结一心,像兄弟一样,我们班子才有战斗力,我们的政策才能推行下去。在重大决策形成之初,书记、县长两人先沟通;在推进红枣产业的关键时刻,两人同上阵;在引领各族群众提升红枣科学管理水平的全过程,各自发挥优势作用。在若羌各族干部群众的眼里,他俩的团结带动了四套班子的团结,凝聚了全县党员干部的力量,也直接带动各族群众在推进红枣产业中交流交往交融,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在推进红枣产业之初,若羌县委、县政府就充分调动宗教人士的积极性,张亚平还亲自为宗教人士赠送红枣修剪工具,勉励他们要念好古兰经、红枣经两本经,鼓励他们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张亚平在与宗教人士红枣地畅谈时,要求把若羌的每一个优质红枣园都变成民族团结的科技示范园。他带头为宗教人士、少数民族群众讲解红枣栽培与管理技术,发挥了示范作用。

发展红枣产业,种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一些少数民族农民不懂红枣种植技术、管理水平跟不上标准,张亚平对此始终放在心上,他想,决不能让少数民族群众在致富路上掉队。为此,他亲自担任帮扶领导小组组长,率先垂范深入少数民族农民开展红枣种植和管护帮扶工作,对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农民,帮在关键点、帮到最难处。张亚平要求,长年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广泛深入开展包联帮扶工作,对基本农户的帮扶是全面覆盖,对少数民族实施重点帮扶。县委办在红枣管护的春秋季节,均下发做好红枣包联帮扶工作的通知,在肥料的组织调运、分配、补贴等工作中明确包联少数民族任务,每年组织民汉群众结对子,一对一帮扶传授红枣管理技术。20075月,若羌县委副书记、县长牙生·阿不都热依木为吾塔木乡红枣经济林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揭牌,类似这样的教育基地在若羌还有很多,各族群众一起修剪枣树、一起采摘红枣、一起施肥灌溉的画面常年不绝。

随着红枣产业的高效益快速显现,外地客商出高价争相购买已成规模红枣地块,有的出价3万元一亩,有的少数民族群众因受地理条件和信息等方面的制约,市场眼光不够长远,经不住诱惑,开始出售红枣地。为防止农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由快速致富到快速返贫,鉴于这种情况,县委在加大宣传引导的同时,专门下发文件,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序,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专门派出乡镇干部深入村组,一对一教育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宣传谁拥有红枣谁就拥有致富的本钱”“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更是农民的重要生活保障等理念,坚定红枣产业富民强县的信念。后来,随着红枣产业的蓬勃发展,当时想要卖地的群众纷纷感慨,多亏听了党的话,否则难买后悔药。

2003930,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到若羌视察工作,在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红枣发展情况后,他自己欣然掏钱买酒,举杯勉励若羌各族干部咬定红枣不放松,艰苦奋斗创佳绩。

在红枣产业发展中,若羌县各族农牧民群众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共同奋斗,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致富和协调发展,红枣成为若羌各民族农牧民群众的连心桥小康桥共建林,各族群众团结一心用双手共同构筑小康梦。

 

打造品牌产业链  予民常青摇钱树

 

品牌决定价值。对此,张亚平在制定《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纲要》时就已经考虑到,在《纲要》中提出注册商标、打造品牌、重视销售和开拓国内及海外市场的部署。

经过实践,县委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扶持楼兰枣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张亚平还专门指导企业重视包装和宣传,亲自为红枣包装题字,和班子成员商定若羌红枣对外宣传的光热温差、极优品质、红色保健、历史文化、绿色时尚、生命神奇六大特色。成功申报楼兰红枣原产地认证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为若羌红枣进军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古丝绸之路上厚重的楼兰文明,赋予了若羌县这片神奇的土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让人民对楼兰故乡心驰神往。张亚平敏锐地感受到,若羌红枣与楼兰文化融合起来,才能将高品质的红枣卖出高效益。于是,在他的影响下,当地企业纷纷展示若羌红枣丰富的文化内涵,若羌红枣系列品牌商标揭开了美丽诱人的面纱……

这几年,随着红枣产业的兴起,随着老百姓鼓起的腰包与挺起的腰杆,在楼兰文化故乡若羌县的许多乡村,民间艺人们老歌填新词,歌舞不断、小品常有,把发展红枣产业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和形成了若羌特有的红枣文化 2005年,最早种植的红枣已经进入第五年,若羌处处呈现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根据群众意愿,若羌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9月举办楼兰红枣文化节。2005916日,若羌县举办第一届楼兰红枣文化节,时任州委副书记、州长巴代专程前往祝贺,此后,每年一届的楼兰红枣文化节已成为宣传若羌红枣、开展合作交流,共建家园、庆祝丰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共同节日。

若羌红枣产业快速崛起,打破了中国红枣产业布局,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主任毛永民评价说,中国红枣看新疆、新疆红枣看若羌,现已经成为行业内外广泛共识。随着若羌红枣品牌知名度大增,红枣收购价逐年上升,在红枣产业推动过程中彻底打消了农民对卖枣难的顾虑,有效地调动农民积极性。有的红枣种植大户也自创品牌开拓市场,实现由种植管理者向经营者转化。红枣产业大幅度提高了若羌农牧民收入,有效解决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问题,一棵棵红枣树,已经成为若羌农民长久保障的民生树、摇钱树。

枣乡的若羌,由不再是梦,2014年,若羌县红枣种植达20万亩,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6500元,连续五年蝉联西部十二省区市之首。20144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称赞若羌枣味道好,总书记的称赞让若羌县各族干部群众备受鼓舞,也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继续在秀美绿洲间实现富裕,在和谐环境中奔向小康。

八年时间,张亚平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坚定枣业富民信念,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大力发展红枣富民产业,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塔里木盆地东部踏出了一条既能改善生态、促进农牧民大幅度增收,又能实现经济效率高、生态效率好的节水高效的发展之路,县域经济进入了由弱转强的历史时期。20038月,若羌县红枣生态经济林工程被自治区命名全疆第七个、巴州唯一的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20079月,若羌县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绿色小康县。若羌县城被命名为自治区园林县城。张亚平个人也荣获地球奖 全国绿化奖章、科技兴新贡献奖称号,2005被自治区党委授予自治区十佳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若羌群众谈起张亚平,纷纷翘起大拇指点赞,亲切称他为红枣书记

张亚平所领导的若羌红枣产业崛起之路,是一条强化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实践党员干部一心为民,从严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从实谋事创业推进科学发展的奋斗之路、成功之路,体现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忠诚品质。


[责任编辑:武新梅]
主管单位: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组织部
主办单位:巴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地址:新疆库尔勒市文化路
电话:0996-2276395 传真:0996-2276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