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鹅网首页 | 红色邮箱 | 网站地图

孙京辉:心贴心化解民忧--党建-人民网  

 2012-08-07   人民网   


到村民家中走访,已经成为孙京辉(右)的必修课。

人物简介:孙京辉,女,43岁,1994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1994年8月在兖州师范学校从事教学工作,2002年5月考选入兖州市直机关工委任副书记,2011年4月任兖州市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团驻大安镇前盛村工作组组长,2012年3月下派至兖州市大安镇前盛村任“第一书记”。

“这就是俺村的牛蒡地,足足360亩,占全村耕地的30%多,也是目前兖州最大的牛蒡种植基地。”6月8日上午,在兖州市大安镇前盛村牛蒡种植基地的路边,来自市直机关工委的“第一书记”孙京辉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因为这是她从去年4月到该村任“驻村干部”,然后在今年成为该村“第一书记”后,从策划到具体实施全过程参与的“大活”。

时间回到今年3月初,兖州市直机关工委来了三名“不速之客”,他们都是兖州市大安镇前盛村的村“两委”成员。淳朴的农村干部在这耍起了“赖皮”:“再让孙书记回到俺村吧,她现在帮我们搞土地流转的事,少了她不行。如果你们不答应俺们,回去不好向乡亲们交代啊。”

他们提到的孙书记,就是兖州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孙京辉。今年市里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消息传开后,前盛村干部带着全村149户512口人的期盼找上门来要孙京辉再回村任他们的“第一书记”,于是,孙京辉就成了兖州市38位“第一书记”中年龄最大的女性,这也是孙京辉自去年4月份随帮扶工作组来到前盛村后,再次与该村“结缘”。

孙京辉告诉记者,自己去年来到前盛村驻村后,了解到该村有1000多亩优良耕地,但一直都是种植小麦和玉米这“老两样”,是典型的农业村。“就说种玉米,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七八百元,而去年一场玉米粗缩病使玉米大面积减产,村民连成本都没收回来。”了解到这一情况的孙京辉在思索:温饱没问题,但怎么才能让农民增收呢?

通过对市场的多方调研,孙京辉了解到牛蒡价高且便于管理,又通过多方打听,得知有两位来自临沂的客商,想在济宁找地方大面积发展牛蒡种植,就迅速联系到这两位客商,在取得村民的同意后,双方达成初步意向:将部分田地以每亩一年1100元的价格流转给客商,由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做田间管理,并签订“放心合同”。就在此时,孙京辉所在的单位也因为需要她主持工作,想把她调回去……

在本职工作和驻村为民服务上,孙京辉内心一碗水端平,“领导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干,但是当时还真是非常担心村里土地流转的事会不会黄了。”在前盛村的“软磨硬泡”下,兖州市直机关工委只好让孙京辉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继续主持土地流转的事情。3月份回村后,孙京辉继续操办起土地流转的工作,通过召开党员会、部分村民代表会研究,决定先由村干部带头拿出土地,组成连片地块360亩参与土地流转种牛蒡。地租与管理费加起来,每亩地能有2600元的收入,同样一块地效益翻了近四倍,村民一点风险也没有。

快到午饭的时候,孙京辉告诉记者,每日必备的“串门时间”到了。“孙书记来了,快家里坐。”在村里开代销点的王永全看到孙京辉,忙不迭地打招呼,拿板凳,周围的几位村民看到孙京辉也都上前说话,大家围坐在一张小圆桌前聊开了。

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从合并学校后子女上学接送的问题到农场就业增加收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没有一句隔肚皮的话,更像兄弟姐妹在拉家常,看得出,孙京辉已融入前盛村,她的心已经与村民血脉相通,同频跳动。“‘零距离’的交谈才能听到群众心底最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走访才有效,晚上回去要把今天了解到的写在《民情日记》里。”(记者王德琬通讯员张美荣季昌栋陈清波)

[责任编辑:刘发平]
主管单位: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组织部
主办单位:巴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地址:新疆库尔勒市文化路
电话:0996-2276395 传真:0996-227639